当地时间6月22日,据欧洲议会官网消息,其通过了碳排放交易体系(ETS)改革、碳关税相关规则修正,以及设立社会气候基金三项草案。
其中,碳关税将于明年1月1日开始实施,2023年至2026年是碳关税实施的过渡期。2027年起,欧盟将正式全面开征碳关税。进口商需要为其进口产品的直接碳排放支付费用,价格挂钩欧盟ETS。
碳边境调节机制是针对高耗能进口商品特别征收的二氧化碳排放税,是对欧盟现有环保法律和碳市场体系的补充,意在保护本国的贸易竞争力和就业。
欧盟碳关税客观上会对我国产生多方面的负面作用:
直接影响贸易。国内有机构(中信期货)的研究模型显示,此前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相当于显著提升了电力、水泥、铝、化肥以及钢铁这五种高碳产品的关税,中国出口欧盟的钢铁及钢铁制品的关税相当于提高了3.3个百分点。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对欧盟的钢铁及钢铁制品的出口将下降14.0%;我国出口欧盟的非金属矿物的关税相当于提高了5.7个百分点,出口则下降25.0%。
影响我国的贸易环境。欧盟碳关税针对不同国别征收差别性的关税税率,不符合WTO最惠国待遇原则,也不符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及国家自主贡献等全球气候共识。不能简单认为谁当前排的碳多,谁就应该多交碳税,而应同时看到,历史上很多国家存在巨额的碳负债。最重要的是,任何经济体都不应把碳关税变成一个制造贸易壁垒的新工具。
对信息安全带来挑战。欧盟碳关税要求出口商配合提供相关产品碳排放信息,大量数据涉及到企业秘密,关系到产业安全,一旦数据泄露,将给我国带来信息安全隐患。
影响我国的产业低碳转型升级。欧盟碳关税将使我国难以通过低成本承接发达国家的中高端制造业转移,也不利于我国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产业低碳转型升级。
碳关税对中国制造业将造成冲击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苍岚、研究员张淑翠本月在《智库报告:欧盟碳关税政策的重点及对中国影响》中表示,若欧洲议会提出的最终方案通过,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将最终进入立法实施阶段,成为全球首个以碳关税形式应对气候变化的机制,后续将对全球贸易产生深远影响。中国作为全球制造大国,碳关税对中国制造业将造成一定冲击。
中国目前是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2021年,中国对欧盟的出口额为4720亿欧元,同比增长37%,约占中国出口总额的15%,占欧盟进口总额约25%。中国出口欧盟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纺织品、金属品及化学品。苍岚、张淑翠表示,这些产品未纳入首批碳关税涉及的行业,但后续很有可能会被逐渐纳入。
(对外贸易之家综合整理自界面新闻,第一财经)